这话题一提起,南亚这片区域的复杂恩怨就让人觉得难以理清。回到2023年9月点点赢,当时印度总统府寄出了一封G20峰会晚宴的邀请函,本来是件普通事儿,可信里却把总统德劳帕迪·穆尔穆称作“婆罗多总统”,而不是通常使用的“印度总统”。这一细节立刻引爆舆论,印度媒体纷纷猜测,莫非印度真的要正式改名叫“婆罗多”了?“婆罗多”这个词源自梵语,深植于印度古代经典之中,代表着印度悠久的本土文化与历史传承。许多人认为,这可能是印度试图摆脱殖民时代遗留下来的“印度”这一外来名字,因为“印度”听上去总带着一种被外族赋予的味道。然而,印度媒体不仅感到兴奋,同时也忧虑,担心如果真的改名,巴基斯坦会不会趁机出来抢占“印度”这一名字的使用权。毕竟“印度”这个名字与印度河息息相关,而这条河的大部分流域都位于巴基斯坦境内。
先来说说背景吧。印度宪法第一条就明确写着:“印度,即婆罗多”,两个名字从独立以来就并行使用。婆罗多多用于国内语言中,而印度则是国际社会更常用的称谓。但这次2023年的邀请函事件让媒体猜测,莫迪政府或许有意推动正式改名。印度人民党内部一些领导人早有类似打算,前人民院议长苏米特拉·马哈詹就公开表示,英国殖民者引入“印度”这个称呼,印度本土应该回归使用“婆罗多”。她认为,这关乎文化认同,而右翼团体也一直反对使用“印度”这个带有殖民色彩的名称。G20峰会作为全球关注的重大事件,用“婆罗多”来称呼总统,似乎是在试探公众反应。新德里电视台和印度国防研究网站对此纷纷报道,社交媒体上讨论热烈,有人支持摆脱旧名,有人则认为没有必要大动干戈。
展开剩余75%巴基斯坦方面的反应也很快。一个名为“南亚指数”的社交账号发帖称点点赢,如果印度在联合国等国际场合不再使用“印度”,那么巴基斯坦可能会提出申请使用这一名字。因为“印度”一词源于印度河,而这条河是巴基斯坦的重要地理标志,民族主义者坚称他们对这个名字拥有更强的使用权。巴基斯坦媒体也跟进报道,提到当年穆罕默德·阿里·金纳就反对独立后继续使用“印度”这一名称,建议改用“印度斯坦”或“婆罗多”。印度媒体看到这些动态后,立刻感受到事态的严重性。若印度真改名为“婆罗多”,而巴基斯坦试图用“印度”这个名字,国际上谁是“印度”谁是“婆罗多”,恐怕会陷入一片混乱。有网友调侃说,这恐怕会引发一连串连锁反应,比如阿富汗可能会被迫改名为“巴基斯坦”。印度媒体的担忧绝非无的放矢,毕竟南亚的历史恩怨深厚,名字牵涉身份认同和领土争议,随时可能点燃紧张局势。
政府方面当时并未正式回应,莫迪团队强调这只是一种文化表达,而非正式的改名计划。但反对党对此持怀疑态度,拉胡尔·甘地批评这是政府转移视线的手段,民众更关心经济和生活问题,而不是名字的争论。2023年9月18日至22日的印度国会特别会议中,也没有关于改名的议程,焦点主要放在其他政策议题上。峰会期间,领导人虽然使用了“婆罗多”称呼,但官方文件仍坚持使用“印度”。事件引发一阵波澜后逐渐平息,印度继续在国际场合交替使用两个名称。2023年10月,有报道指出,改名不会一蹴而就,需要进行宪法修正,且必须获得议会三分之二多数支持。欧亚新闻对此分析,虽然很多国家改名是为了摆脱殖民阴影,但印度情况复杂,“印度”作为一个全球品牌价值极高,贸然更改可能会影响国际认知和形象。
进入2024年,话题时不时被提起,但没有实质动作。由于是选举年,莫迪政府忙于拉票,改名议题被暂时搁置。社交媒体上,一部分人认为“婆罗多”更具本土气息,彰显民族自豪感;另一部分则觉得“印度”名字全球知名,改了反而吃亏。巴基斯坦那边,民族主义者仍在叫嚣点点赢,但没有提出正式的改名申请。两国关系本就紧张,克什米尔争端、水资源纠纷频发。印巴水资源条约是老大难问题,印度偶尔威胁暂停供水,但未真正实施。名字争端如同潜伏的火药桶,印度媒体担心巴基斯坦会借此搅局。
到了2025年3月11日,印度极右翼组织RSS的领导人达塔特雷亚·霍萨巴莱再次提起改名议题,称国家名应为“婆罗多”,应该正式使用。他认为“印度”这一词需要被纠正,呼吁回归本土传统。印媒报道后,社交网络再度掀起热议。一部分支持者认为这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反对者则呼吁优先关注民生问题。巴基斯坦媒体对此密切关注,提醒说印度河大部分流经巴基斯坦,名字归属权存在争议。到2025年5月,局势骤然升级,冲突爆发,焦点已不再是名字。印度指责巴基斯坦支持恐怖分子,4月帕哈勒加姆袭击造成26人死亡,绝大多数是游客。5月7日,印度发动“辛杜尔行动”,以导弹袭击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尔境内9个目标,声称摧毁恐怖基础设施。巴基斯坦否认指控,称袭击误中平民,造成50多人死亡,包括11名军人。
冲突迅速升级,巴基斯坦声称击落印度5架战机,印度予以否认。5月9日,巴基斯坦发动无人机和导弹反击,攻击印度军事基地。印度称巴基斯坦首先违反停火协议,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互相炮击,平民伤亡惨重。印度称有16名平民死于巴方炮击,巴基斯坦则说有31死57伤。美国出面介入,前总统特朗普呼吁停火。5月10日,双方同意停火,但相互指责对方违反协议。尽管名字问题未被直接提及,但印度媒体分析称,这样的紧张局势使得改名议题更加敏感。若印度正式改名为“婆罗多”,巴基斯坦或会利用名字作为外交筹码,声称自己才是印度河的合法继承者。
停火之后,外交攻势开始。印度派代表团访问30多个国家,指责巴基斯坦支持恐怖主义。巴基斯坦也展开外交活动,访问土耳其、中国等国,称印度是侵略者。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表示,“辛杜尔行动”是正义之举,消灭了上百名恐怖分子。巴基斯坦则批评印度行动鲁莽,使用布拉莫斯导弹时险些误判核弹头。冲突中,印度暂停执行印巴水资源条约,6月21日,印度内政部长阿米特·沙阿表示永不恢复该条约,并计划将水源引向拉贾斯坦。巴基斯坦强烈抗议,称这将导致其国民饥饿。社交网络上,有人讽刺说巴基斯坦应改名为“阿尔巴基斯坦”,暗指其水资源紧缺和干旱问题。
在冲突背景下,名字争端更加复杂难解。印度媒体担心,若印度改名为“婆罗多”,巴基斯坦可能抢占“印度”这个国际品牌,造成混乱。历史上,“印度”一词来源于希腊和波斯语,指的是印度河流域。独立时,金纳反对使用“印度”这个名字,主张叫“婆罗多”或“印度斯坦”。巴基斯坦的民族主义者则认为他们才是印度河流域的继承者。2023年,“南亚指数”曾发帖称,巴基斯坦可能会在联合国层面提出使用“印度”名称的主张。虽然至今未成现实,但风险依然存在。
到了2025年7月,印度仍然在国内外并用“印度”和“婆罗多”两个名字。外交部长贾伊尚卡尔指出,“婆罗多”作为宪法中的正式称呼,体现了印度多样文化的包容。巴基斯坦尚未进行正式改名点点赢,但社交媒体上的相关讨论从未消停。印度媒体认为,改名问题必须谨慎处理,南亚地缘政治极其复杂,名字不仅仅是一个标签,更关乎身份认同和权力象征。民间视角来看,许多人觉得“婆罗多”更加亲切贴近本土文化,但“印度”作为国际通用名称仍然更为实用。
发布于:天津市驰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