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下面是对你文章的改写版本,我保持了原意口袋超盘,字数也相近,并增加了一些细节描写:
---
大家好,我是兰台。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关于安史之乱后唐朝的颇为尴尬的历史现象:
尽管长安中央政府能够有效控制的地方,比如江南、湖广地区,经常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但那些完全脱离中央管辖、由军阀实际掌控的河北三镇,却在150多年间没有爆发过一起农民起义,也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农民逃亡事件。
从唐代宗开始,唐朝中央直辖的区域内屡次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举几个典型例子:公元765年,即唐代宗永泰元年,苏州发生了一场较为严重的农民暴动;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四年,江淮地区爆发了针对苛捐杂税的群众抗争,最终引发了农民起义;再比如唐宝应元年(762年)十月至广德元年(763年)四月间,台州的袁晁领导了一场浙东农民起义,义军人数一度达到20万人,严重威胁了唐廷对该地区的统治,最终被李光弼麾下将领张柏仪镇压。
展开剩余85%随后,在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等朝代,江南、西南和岭南一带的农民起义更是层出不穷,反复不断。
纵观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直辖区频繁发生农民起义,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朝廷在天灾人祸时,不仅没有及时赈灾救济,反倒加紧了对灾区百姓的搜刮剥削。
以唐代宗永泰元年苏州起义为例,当年苏州遭遇严重干旱,庄稼大面积歉收。然而中央政府正忙于重建长安,对苏州的灾情漠不关心,反而为了筹措重修长安和安抚藩镇军阀的资金,加紧向江南地区征收赋税。
苏州地主方清因此愤怒异常,带领数万饥民起义。方清及其起义军依托今安徽黟县和歙县周围的群山,固守险要山洞,展开了顽强的反唐斗争。
与此同时,早先就已起义的陈庄、陈五奢领导的义军迅速与方清部队联手,以宣州秋浦县西14040里的乌石山及太平古城为基地,持续了长达四五年的反唐战争。
此外,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浙江裘甫领导的农民起义,以剡县为中心建立了短暂的农民政权,历时约八个月。
那么口袋超盘,为什么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直接管辖的地区,尤其是江南这些历来富庶的地方,却频频爆发农民起义呢?
根本原因在于,安史之乱以后,历代唐朝皇帝都致力于“削藩平藩”,
一方面要花费大量金钱组建一支完全听命于中央的禁军——神策军,
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加大对各路藩镇军阀的收买拉拢,孤立那些拥有强大实力却不受控制的大藩镇。
结果便是,中央政府能够实际管理的地区,老百姓的生活反而越来越艰难。
诗人白居易曾生动描述唐代中央直辖区百姓的困苦生活:
“至胥吏追征,官限迫促,则易其所有,以赴公程。当岁丰,则贱价半粜不足以充缗钱;遇凶年,则息利倍称不足以偿逋债。丰凶如此,为农者何所望焉。”
大意是说,当地方官吏催征赋税,农民不得不卖掉所有东西缴税;即使丰收年,粮价依然低迷,农民收入难以偿还债务,遇到灾年更是债务沉重,农民根本没有生活的希望。
唐僖宗时期的宰相卢携也在奏折中明确指出,中央政府对灾年灾区不仅不赈灾,反而催逼赋税,使得百姓苦不堪言:
“臣窃见关东去年旱灾,自虢至海,麦才半收,秋稼几无,冬菜至少,贫者硙蓬实为面,蓄槐叶为齑。或更衰赢,亦难采拾。常年不稔,则散之邻境。今所在皆饥,无所依投,坐守乡闾,待尽沟壑。其蠲免馀税,实无可征。而州县以有上供及三司钱,督趣甚急,动如捶挞,虽撤屋伐木,雇妻鬻子,止可供所由酒食之费,未得至于府库也。或租税之外,更有他徭。朝廷倘不抚存,百姓实无生计。”
意思是关东地区去年遭遇严重旱灾,庄稼几乎颗粒无收,贫苦百姓甚至以树叶果实充饥,生活异常凄惨。虽然无力纳税,但地方官府仍严催赋税,逼得百姓不得不卖房卖地,妻子子女被迫出卖劳力,只够勉强度日。
卢携在奏折的最后哀叹,如果朝廷再不免税赈灾,“百姓实无生计”,事情必将无法收拾。
果不其然,百姓忍无可忍,终引发了如王仙芝、黄巢这样的震惊天下的大规模起义,而这些起义大多发生在关东地区(河南东部、山东西部)。
与这些中央直辖区频发农民暴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期被军阀割据的河北三镇(魏博、幽州、成德)直到唐朝覆灭,都未出现过超过百人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不仅如此,河北三镇地区直到北宋初年,依旧是北方著名的富裕地区。
例如成德镇治所真定,北宋初年仍然繁荣昌盛,“雄盛冠于河北一路,府城周围三十里,居民富庶,佛宫禅刹掩映于花竹流水之间,世称塞北江南”。
有学者通过对唐代不同地区出土的墓志铭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河南地区出土墓志铭死者平均寿命为46.11岁,长安附近京兆府的为48.69岁,而河北三镇管辖区域出土墓志铭死者平均寿命高达56.69岁。
河北三镇的居民平均寿命是安史之乱后唐代各地区中最高的,甚至超过了江南这个向来被视为富庶的地方。
为何河北三镇这一军阀统治区域,竟然比中央直辖区更加富裕安稳呢?
最关键的原因是,这些河北三镇的军阀多为安禄山、史思明残余势力的后代。
以魏博镇为例,第一任节度使田承嗣正是史朝义麾下大将。
他们为了保住自身地位和性命,不仅需要依靠藩镇军人的支持,也极其依赖当地土豪豪族,因此这些节度使都不敢过度盘剥百姓。
同时,河北三镇的军人早已在当地安家落户,和土豪门阀联姻,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彼此利益紧密相连。
举例来说,魏博镇著名的魏博牙兵,共有八千户,世世代代以军人身份世居魏州(今河北大名县),数量庞大且稳固。
考虑到真定是河北第一大城,城墙周长约三十里,魏州则规模更小,这八千户牙兵几乎垄断了魏州周边的农田,个个都拥有数十亩土地,成为小地主阶层。
因此,若魏博节度使敢横征暴敛,首先反抗的便是这八千户牙兵。
事实上,尽管安史之乱后河北三镇未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但军人内部杀死节度使的事件却屡见不鲜。
例如魏博节度使乐彦祯性情骄横,行事非法,征召六州军队筑城防御,导致民怨沸腾,最终他和儿子从训被牙兵杀害。
幽州节度使朱希彩为人专横,结果在七年后被部下李媛领导的兵变杀死。
归根结底,河北三镇的高级军官并非不想盘剥百姓,而是胆敢过度搜刮就可能被自己的士兵干掉。
相较于唐朝中央官员,河北军阀在搜刮百姓方面更为克制。
因此,唐朝中央在总结河北三镇问题时坦言:三镇之患,不仅是军队的问题,更是军队与当地人联合抵抗中央的表现:
“三镇之祸,非师不土著之患,正师率土著之为患也。”
这也解释了为何河北三镇百姓在军阀统治下生活反而相对幸福,为何这一地区自安史之乱后再无大规模农民起义。
因为凡是胆敢横征暴敛的节度使,都会在起义爆发前被自己手下杀死,甚至连家族也难逃一死。
---
END
参考资料:
《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李碧妍《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
仇鹿鸣《长安与河北之间:中晚唐的政治与文化》;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顾乃武《唐代河朔三镇的社会文化研究》
---
你觉得这样的改写如何?如果需要更口语化或者更学术一点口袋超盘,我都可以帮你调整。
发布于:天津市驰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